本公司負責人蘇金盛先生為留日機械工程碩士,
返台後成為台灣的「高床客車」與「雙層客車」創始開發者;
除譯著許多專業書籍,
亦經常受邀至大專院校及政府交通相關機關演講並參與學術會議,
以下為部份專題論述:

1. 超低地板無障礙公車簡介
2. 氣墊裝置簡介
3. 大型客車事故原因之探討與因應之道





  1.  超低地板無障礙公車簡介  

1-1. 緒言
1-2. 超低地板公車的分類
1-3. 本公司製造的超低地板無障礙公車簡介


作者: 蘇金盛
日本國立鹿兒島大學機械工程碩士 / 寶立華車輛公司負責人
2005.04.23



一. 緒言



所謂『超低地板公車』(super low floor bus),就是車底板高度非常低,不超過40cm,車內最少自中門往前的車底板不再有任何台階,所以又叫『無台階公車』(non-step bus)。又因可讓輪椅上下無礙,也稱無障礙公車(non-barrier bus)。

『無障礙公車』首先出現於德國,由於老弱婦孺上下車極為方便,大大縮短乘客上下車時間,增加車輛營運班數,增加了公司營業收入,因此馬上流行至全歐洲,世界各先進國家都群起仿效。亞洲的韓國、日本也在20世紀末,投入研發生產。

現在的無障礙公車幾乎都是氣墊懸掛,右邊 (車門側) 可以側傾 (side kneeling),有輪椅要上車時,先側傾,再放下斜坡板;或者公車停靠站設有與車門同高的月台,就可使輪椅輕鬆上下車。



德國Benz Citaro無障礙公車
(照片取自http://www.prahamhd.vhd.cz/)




德國Benz Citaro無障礙公車內部
(照片取自http://www.prahamhd.vhd.cz/)




中門設有方便輪椅上下的斜板



由以上照片可以很清楚看到車底板距離地面極低,車內平坦無台階,以及中門設有方便輪椅上下的斜板。

目前,不僅先進國家積極在推動促進社會福利的無障礙公車,甚至於被我們批評為漠視人權的對岸大陸,這種無障礙公車也已經穿梭於大街小巷。反觀標榜民主自由、人權國家的我們,也只有台北市尚在試用階段的36輛,以及本公司製造的欣欣客運2輛和亞通客運1輛而已,標榜社會福利國的我們能不汗顏?

由於這種公車的結構屬於與小轎車一樣的整體式車身(monocoque body),是無大樑的結構,屬於高層次的技術,不是一般車身打造廠的一般技術可以製造的,因此造價偏高。以致於即使在日本,客運公司也無法全額負擔購車費用,需要地方政府補助部分款項。但我們台灣的客運公司,一方面並無政府補助,一方面票價太低,無法消化增加的購車成本,因此許多客運公司雖然有意購用,卻是無能為力。

這就是本公司雖已開發成功此車型一年多,而客運界仍遲遲無法大量採用的主要原因。我們國家的醫療系統日益進步,人民的壽命越來越長,也就是老年人越來越多;期待政府相關部門能多照顧老弱殘障,儘快訂定無障礙公車的購入補助政策,早日實現真正的福利國的福利措施。





二. 超低地板公車的分類



在談到分類之前,應先介紹超低地板公車的前身 - 『中低地板公車』,這是超低地板公車的前車型,車內仍留有一個台階,故稱為一台階公車(one step bus)。這雖已比現行三個台階的公車少了二個台階,但對乘輪椅的殘障朋友仍是極大的障礙,因此,重視老弱福利的德國車廠才會繼續開發超低地板公車,而達成百分之百造福老人及殘障人士之目的。

目前,這種『一台階公車』已經是落伍的車種,僅存在於少數的亞洲國家,例如中、日、韓等。不過仍有國外車廠想推銷這種車給我們的客運公司,為免魚目混珠,特別提出說明。

全世界現行的超低地板無障礙公車,大抵可分為以下兩種:



(一) 整車全低式


超低專用車軸



整車全低式之超低地板公車內部


1. 結構:
以前台北市公車處自匈牙利進口的30輛就是這種。其車軸結構如上圖。這種車需使用專用的前後車軸,售價比一般的車軸高出許多,以致整車成本也偏高。

2. 優點:
自後引擎前面開始往前的全車地板都再也沒有台階,因此可設前、中、後三門,不僅一般乘客,即使老弱殘障的上下車也極為方便快速。歐洲的超低地板無障礙公車,幾乎100%是這種。

3. 缺點:
結構複雜,零組件購入成本高,車價高。還有因為車軸中心與地面的距離小,不適用於不良路況。





(二) 僅2/3地板為全低式


一般車軸



前車軸與地板需留有間隙



2/3全低式之超低地板公車內部


1. 結構:
這種車型所使用的前後車軸都是一般的車軸,軸中心距離地面較高。受車軸結構與懸掛系統的限制,後車軸上面的地板與一般的公車一樣高,只有自中門開始往前的約2/3長的地板是超低的。而且前車軸上面為防止車軸在行駛中因彈跳撞及車底板,其高出於地板的高度也比較高。在日本,整車全低式與2/3全低式皆有使用。

2. 優點:
因使用普通車軸,所以造價低;車軸中心距地高,一般的路況都可以行駛。

3. 缺點:
後軸上面地板與一般公車一樣高,需再有1~2台階才能爬上去 (如上圖),對老弱殘障造成不便;前車軸上面浮出地板高度較高,乘客在車內移動時比較不安全,但兩側輪弧裝設扶手,可降低跌倒的危險。






三. 本公司製造的超低地板無障礙公車簡介


目前本公司產製的無障礙公車的規範格如下:


(一) 整車全低式

(二) 僅2/3地板為全低式

  1. 全長:11720mm
  2. 全寬:2465mm
  3. 全高:2995mm
  4. 軸距:5800mm
  5. 車軸:普通車軸
  6. 車門:前門、中門皆氣動控制
  7. 中門斜板:有,採手動翻轉式
  8. 側傾(side kneeling):有,於右側
  9. 懸掛系統:可選擇
    (1) 前後皆為氣墊懸掛(air suspension)
    (2) 前後皆為鋼板懸掛(leaf spring suspension)
  10. 空調:
    (1) 廠牌:新舒車 AC-26型
    (2) 冷房能力:24000KCAL/HR
  11. 乘客數:座位27位,立位38位,總計65位
  12. 逃生天窗:2座
  13. 內部扶手欄杆:外表包覆軟質塑膠,顏色可依客戶要求
  14. 輪胎規格: 9:00-20-14PR 或 10:00-20-14PR
  15. 車輛重量:1037KG
  16. 車輛總重:14000KG

 






  2.  氣墊裝置簡介  


一. 氣墊簡介



氣墊使用案例-寶立華製造
氣墊懸掛裝置 (照片中紅色框線處即為避震氣墊)


氣墊使用案例-寶立華製造
氣墊懸掛裝置使用一年後之情形 (照片中紅色框線處即為避震氣墊)


氣墊 (Air Bellows) 是利用空氣可為壓縮之彈性體之特性,加上附屬裝置後,用來承載重物,可將來自於路面之震動吸收90%以上。

利用這種優異的特性,氣墊裝置在歐美日本,已經普遍使用於客車、各種拖車、車廂及車內裝置,以達到舒適及高度避震的目的。

台灣目前已邁入高科技工業國,高科技精密產品與機器之運送,絕對需要使用這種高度避震之氣墊裝置。




二. 氣墊之使用例

氣墊使用案例-寶立華製造


氣墊使用案例-寶立華製造












  3.  大型客車事故原因之探討與因應之道  

作者: 蘇金盛
日本國立鹿兒島大學機械工程碩士 / 寶立華車輛公司負責人
2005.04.23


近年來,台灣頻頻發生遊覽車等大型客車重大意外事故;從2005年屏東大同國小畢旅意外遊覽車解體;及同年墾丁遊覽車撞山壁意外、遊覽車苗栗獅潭墜谷意外、遊覽車阿里山公路翻覆意外;至2006年大陸觀光團在新中橫遊覽車墜山溝,及台南梅嶺遊覽車失控墜谷解體造成21死24傷...幾乎每一年都會發生好幾起大型客車重大意外,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嚴重! 我們的大客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!

大同國小畢旅意外,引發社會大眾對於大客車之安全性的關注,媒體也爭相報導,並遍訪各方專家,聽取相關意見。只是,大家都只對「車體本身的結構不良」以及「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(簡稱車測中心) 的法規不健全」去作撻伐,卻未見有人對這積弊已久的嚴重現象,作出完整而深入的剖析和探討。

基於身為大客車製造業者的道德良心,更基於身為台灣的「高床客車」與「雙層客車」的創始開發者對於社會大眾的責任,個人在此將對這已經存在20餘年的積弊提出客觀的看法與建議。畢竟這是攸關甚多民眾生命安全的重大課題,倘若無法避免造成某些相關單位與業者的困擾,務請多加體諒與包涵為禱。茲分別從:(1)政府法規 (2)車體廠技術 (3)遊覽車業者 (4)租用車人 等四方面來探討。



(一) 政府法規

遠自民國七十二年,在我個人領導的技術團隊開發出台灣第一部「高床遊覽車」及「雙層遊覽車」之後,由於外觀搶眼美觀,立即成為市場上爭相模仿的對象。可惜一般只能模仿外型,至於結構,則完全不知道「什麼是車輛的動態力學」,也就是不懂結構原理,所以製作出來的大客車行駛於高速公路上,大多是搖頭擺尾,翻車事故頻頻發生。每次發生事故,媒體與社會大眾總在擾嚷一陣之後,很快就又歸於沉寂而被淡忘,政府也從未對事故作深入的責任調查。於是乎,車體製造業者依然若無其事,遊覽車業者依然生意照做,乘客搭車依然面不改色,就這樣,事故也就不斷重複上演。

猶記得甫自「車測中心」成立之初,個人就不斷建議在做大客車的「35度傾覆測試」時,一定要與國外同樣實施「載重」測試,可惜時至今日仍然持續在做沒有意義的空車測試。

或許車測中心認為大部份的大客車就連「空車」都過不了測試,如堅持「載重」測試,可能會危及大部份的車體廠 (或許還會危及進口底盤業者) 的生存吧!事實上,奔馳在高速公路上的眾多大客車中,能夠不經動過一番手腳即能通過檢驗的,為數恐怕不多。這並非意味著「車測中心」放水,只能說是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的表現罷了。目前交通部表示計畫在六年後 (即民國一百年) 才要開始實施「車體結構測試」,也就是說眾多國內外乘客還得冒著生命危險,戰戰兢兢地乘坐數年這種沒有安全保障的車輛。


在歐洲的測試法規裡,還有一項我們的車測中心未曾披露的「快速過S形的錐樁測試」,這在今年的3月21日,台灣電視公司前往車測中心進行採訪報導時,該中心的電腦螢幕上,曾有大約一秒鐘的短暫顯示。這種錐樁測試,是在測試「車輛操控性」與「車體剛性」等兩種重要性能。通常,小客車為評比其操控性與穩定性的優劣,都要接受這項測試,而大客車也要同樣比照辦理,因為這是相當重要的指標。

車體的剛性直接影響車輛操控性的優劣,以及整體結構的安全度。「剛性高」,就表示「結構好」,表示車輛的安全性高,也就是說,「高剛性」才是車體結構設計的追求目標,絕不是「高強度」。

政府應該正視目前大客車製造業者在技術層面的普遍不足,及早做出對策,訂出具體法規,以期促進業者努力提升技術層次,進而保障眾多用車者的生命安全。

再者,目前先進國家的大客車製造方式,幾乎全為「整體式」,沒有兩根大樑的存在,車體結構本身就是大樑,大樑也就是車體結構本身,與小客車的製造方式完全相同。這種整體式的優點是重量輕、剛性高、安全性高,不受底盤軸距固定的限制,可依需要設定其軸距或選用合適的動力及懸掛系統,因此設計裕度大。但因技術層次極高,一般車體廠並不容易做到。我個人曾於十二年前(1993年)前往大陸 ,指導兩家客車廠製造整體式客車,這在當時的大陸地區 ,還是最新的技術。然而,時至今日,幾乎半數以上的大陸客車廠都已經在製作整體式大客車了。為何大陸方面可以進步如此神速,而我們卻仍停留在「只講究外觀亮麗,不追求結構安全」的層次呢?政府一定要跟隨科技的進步去修訂法規 ,並且積極地訂出對策去輔導業者,別再讓眾多搖頭擺尾的車輛橫衝直撞地行駛在全省各道路上,威脅大眾的生命安全,破壞國家的國際形象。

此外,教育部和旅遊業都規定一定要租用車齡在五年以內的車輛,殊不知就算才剛出廠的遊覽車,其底盤雖然是新的,但若配上一個骨架結構不夠堅固的車身,事實上,還是不具安全保障的。

日後有關這方面的規定,建議最好還是先行舉辦公聽會,廣徵專家們的意見之後才做決定。



(二) 車體廠方面

台灣的車體廠絕大部分是小資本經營,規模不大,技術層次不高,通常只能照著國外的型錄或照片去模仿打造。至於結構方面,則由鐵工師傅一手包辦,談不上結構力學的講求。而焊接工也幾乎沒有焊接執照,老闆們則大多不知焊接工作如何品管,何謂焊接缺陷、有缺陷該如何處裡、乃至於焊條該如何選擇與管理等等,往往就將整個車子結構的安全與否任由師傅們去做決定。反觀彼岸大陸的客車廠則皆有極為良好的品管制度,沒有焊接執照的工人不准焊接,大部份的焊接工則都是自行訓練的。

由於我們的車體業者大多不懂如何在骨架結構方面下功夫,只好在外觀裝潢上競耍噱頭,一部部豪華亮眼的遊覽車總能引人激賞,但是知道內情的人可就不敢輕易拿自己寶貴的生命去開玩笑。搖搖晃晃的車身和不斷上演的翻車事故,早就引起外來觀光客們的戒心,過去隨處可見一車車載滿外國觀光客的榮景,如今早已不復可見。

大陸的客車廠可以拿出大約二億台幣的大把鈔票,去向歐洲客車廠購買技術﹐我們的車體廠不可能擁有這樣的財力,但我們至少可以選派優秀的機械系畢業生到研究機構去接受培訓。無論如何,車體廠應該自行設法提高技術層次,不要有期待由政府提供設計結構的想法,那是不可能的。

根據今年四月四日工商時報的報導,大陸的小客車大約在九月份就將搶灘歐洲,而目前國內也已有業者由大陸引進零組件組裝的「整體式大客車」,在在顯示各車體廠再不積極迎頭趕上時代潮流,也許很快就將失去生存的空間了。



(三) 遊覽車業者方面

外表美觀又價格便宜的車子當然很受業者青睞,但若不去重視車身骨架結構的安全性,則是本末倒置了。曾有某位遊覽車業者自行購買歐洲底盤,交給中部某家車體廠打造車身,完成之後,光是車身的空重就已超過了法規的總重。於是,拆了冷氣機,又拆了座椅,結果還是過重。怪的是,最後還是領到了車牌。而在不久之後,車主就將此車便宜出售,接著又買了一個底盤,一樣交給同一車體廠打造車身。由此例所凸顯出來的業者心態,實在令人難以理解。

每當各家遊覽車聚集在觀光景點時,司機們常會互相比較各車豪華的裝潢,卻不知該去比比哪部車最輕最穩,哪部車的操控性能最好,在碰到下坡路段或連續彎道時,開起來最為輕鬆穩當。事實上,車身結構安全的重要性,到底有多少遊覽車業者關心?又有多少車體製造業者用心呢?遊覽車的翻車事故連年不斷,這不是沒有理由的。

好的大客車車身,必須具備下列重要條件:

(1)結構剛性高:在一般小客車(特別是歐洲名廠車)的廣告中,為標榜其安全度,一般都特別強調其車體結構的剛性高,而非強度如何。事實上,大客車的安全度,底盤與車身結構各具一半的決定性,可惜一般業者常誤認為底盤最重要.車身只要外表美觀就好,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。

(2)操控性佳:才有可能在緊急狀況下順利地操控車子避開危險。

(3)重量輕:空車載客之後的總重量應不超過原底盤設計的總重,如此不僅能縮短煞車距離,又可降低營運成本。

(4)穩定性良好:在經過下坡路段或彎道時,能保持車子重心的穩定,避免造成翻車事故。

經營遊覽車業,務必根據上述四個要件去選購車輛,切莫本末倒置地購置華而不實的「豆腐車」,以至於造成無窮後患。



(四) 租車人方面

目前,我們無法要求政府即刻立法,實施結構安全檢測;也無法要求車體廠立即提昇其技術水準 ;更無力阻止遊覽車業者盲目去追求車身外表的豪華與噱頭。因此,要想避免發生意外事故,也就只有依賴租車人自己的嚴密把關了。茲提供幾項參考重點,以供租車人作為辨識遊覽車安全與否的依據。

(1)檢查車子是否超重:假設空車重量為14公噸,座位有40個,依照法規每名乘客的重量定為55公斤,則乘客的總重量為2.2公噸,於是該車的總重量就等於16.2公噸。調閱該車的牌照申請書,如果在車輛總重欄內所填寫的數值(即該車原底盤的設計總重量)是15公噸,即表示該車在載滿乘客時的總重量會超重1.2公噸。如果所超重量在10%以內,個人認為尚無大礙,但若超重太多,千萬就別冒險租用了。

(2)確認行車穩定性:要求所欲租用的遊覽車到高速公路上去做實地測試,讓車子在超車之後立即回到原車道(相當於過S形的錐樁測試),如果此時出現搖頭擺尾現象,此車就千萬別去租用。倘若該公司尚有相同底盤、相同車體廠打造的同型遊覽車也要敬而遠之。此外,上路之後若是發現某輛車子特別搖晃,應該立即通知該遊覽車公司換車,以免造成遺憾而後悔莫及。平日在高速公路上若是看到這類搖頭擺尾的遊覽車時,也應記下該車的公司行號與車號,以作為日後租車的安全參考。

(3)確認底盤是否為「氣墊懸掛式」:一般而言,氣墊懸掛式的底盤才是高級遊覽車所應具備的條件,若再加上良好的車體結構,該車就是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舒適遊覽車。反之,底盤為「鋼板懸掛式」的遊覽車,就算有良好的車體結構,其乘坐舒適度仍然比不上前者。由於有些掛羊頭賣狗肉的「鋼板懸掛式」車子,往往會在車身特意標榜「本車為歐洲原裝氣墊車」,因此在租用前應先行確認為妙。

(4)莫被亮麗外觀與豪華裝備所矇蔽:許多沒有能力提高車體結構水準的車體廠,往往只好在車身外觀與內部裝備上大下功夫,藉以吸引不知情的買主。事實上,亮麗的外觀絕對不等於安全的結構,租車時一定要有此正確的認知才是。

(5)盡量租用車身較矮的車子:雖然國外有4.2公尺高的大客車,但那僅限於低速的公共汽車,而非遊覽車。加上,國內大多的車體廠技術層次又普遍不高(蘋果日報就曾指出台灣有八成以上的遊覽車是所謂的「豆腐車」),所以盡量租用車身較矮的遊覽車比較安全,若能租到「超低地板」的最好。



為求提昇國內大客車的安全性,同時減少能源的消耗,政府應早日出面整合全省大客車車體廠,建立一個以整體結構為主的大客車製造廠(年產量約一千輛),以期徹底杜絕大客車不斷上演的大小事故。此外,政府的相關決策官員們,應該隨時留意國內外的新技術與新車種,在與企業主對話時,才能處於主導地位而不至於總是挨批,甚至因為不瞭解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而造成對立。

總而言之,如何設法杜絕不斷上演的大客車事故,需要政府機關、車體製造業、遊覽車業、租車人、乘客,乃至於所有社會大眾的通力合作,積極去面對這相當嚴肅的課題。『人命關天』,個人在此誠懇地呼籲,千萬別再姑息下去,不能再繼續坐視不顧了。